中国象棋协会(含国际象棋协会)始建于1962年。1986年3月19日,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单独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16个春秋,期间为我国的国际象棋运动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近年来,国际象棋正越来越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运动成绩更是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和肯定,我国在世界棋坛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的上一次委员会会议于1996年末举行,迄今的五年多时间里,形势尤其可喜。
一、运动成绩 自1996年以来,我国在世界、洲际、国际比赛中表现突出,获得冠军20余个,成绩显著,以下将分几个版块叙述。
1.世界个人冠军赛 谢军于1996年失冕之后,以一名国际象棋斗士的姿态重新出发,于1997年12月从候选人上杀出,并在1999年8月与俄罗斯加丽娅莫娃的对抗赛上获胜,夺回世界冠军荣誉。她是自1958年以来第一位皇冠失而复得的“棋后”。此后她再接再厉,于2000年的印度世锦赛上卫冕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对手是同胞秦侃滢,那一场决赛因此被世界媒体称为“中国的内部事务”。
2000年,国际棋联在中国沈阳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杯,许昱华在强手如林中脱颖而出,摘走冠军,再度引起轰动。
2001年,诸宸为祖国赢得了女子世界锦标赛的第一名,成为棋史上第九位女子世界冠军。她们三个人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女子个人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此外,中国男棋手的表现也有稳步的提高。在淘汰制的世锦赛上,我国男棋手每年向前进一轮,叶江川在2001世锦赛进入了第四轮,尽管不敌亚军伊万丘克而名列9-16名,但他已经创造了我国男棋手的最佳记录,并获得参加国际棋联大奖赛的资格,跻身世界一流棋手的行列。21岁小将张鹏翔淘汰世界冠军卡尔波夫,爆出世锦赛历史上最大的冷门,同样震惊寰宇。
2.世界团体赛 1998年10月在俄罗斯举行的女子奥林匹克团体赛上,以谢军、诸宸、王频、王蕾组成的中国女队展示了强大的实力,以比第二名高出2分的优势夺冠,圆了中国棋手参加奥赛18年的冠军梦,也完成了中国几代棋人的心愿。从此开始,中国女队取代了格鲁吉亚,成为了世界霸主。在2000年11月的奥林匹克团体赛,中国队(谢军、诸宸、许昱华、王蕾)再度捧回“薇拉·明契克”奖杯。
2001年6月,中国女队在与世界明星联队的比赛上获胜,进一步巩固了其卓尔不群的地位。2001年9月,以中国女队谢军、诸宸、许昱华为主体的亚洲女队击败欧洲女队,成为“欧亚对抗赛”的胜者。
男棋手的提高也体现在奥赛的成绩上,他们在1998年赢得第五,名列许多传统强队之前,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
随着男女成绩“比翼双飞”,许多强队都希望与中国队交手。中国与美国、俄罗斯先后签订四年的比赛合同。2001年3月,中方在首届中美对抗赛上获胜。2001年9月,梁充在中俄对抗赛上击败世界冠军哈里夫曼,这是中国男棋手第一次战胜男子世界冠军。
3.世界青、少年赛
1996年12月,就在上一届委员会会议结束后不久,14岁的倪华在世界少年快棋赛上夺冠,成为我国棋史上第一位男子世界冠军。其后,我国少年棋手在世界大赛上频频夺冠。1997年,徐媛媛夺得女子16岁组世界少年冠军。1998年,王瑜夺得女子16岁组世界少年冠军,卜祥志获得男子14岁组世界少年冠军。1999年,王玥获得男子12岁组世界少年冠军,赵雪获得女子14岁组世界少年冠军。2000年,谭中怡获得女子10岁组世界少年冠军。2001年,谭中怡蝉联女子10岁组世界少年冠军,沈阳获得女子10岁组世界少年冠军。
2000年,徐媛媛获得世界女子青年冠军。男子组中,成绩最好的数章钟,他于1996年、1998年两获亚军。
4.洲际赛、国际赛 我国在亚洲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徐俊于2000、2001年两度荣膺亚洲男子冠军。许昱华于1998年、李若凡于2001年夺得亚洲女子冠军。李若凡和王瑜还在1997和1999年分别摘走亚洲女子青年冠军。中国女队在1999年的亚洲女子团体赛上折桂。
除了洲际的赛事,我国棋手还参加了许多国际公开赛、邀请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张鹏翔在2002年获得利纳雷斯公开赛的第一名,这是中国棋手第一次在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开赛上夺冠。
5.称号、等级分 1997年之前,我国的特级大师共有14人(6男7女,其中谢军是双料特级大师),现在则多出近一倍。中国目前已经有13位女子国际特级大师,分别是刘适兰、吴敏茜、谢军、秦侃滢、王频、诸宸、王蕾、许昱华、徐媛媛、赵雪、宁春红、李若凡、田甜(待批),拥有男子特级大师称号的14人、叶荣光、叶江川、徐俊、谢军(女)、汪自力、彭小民、章钟、梁金荣、诸宸(女)、吴文瑾、卜祥志、吴少彬、张鹏翔和李师龙(待批)。这么多的特级大师,比起一些发达国家也毫不逊色。
尤其可喜的是,卜祥志在14岁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际特级大师,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棋坛的新生力量。
从1999年起,我国棋手的等级分有了质的飞跃。叶江川、徐俊、彭小民、章钟、汪自力、吴文瑾、卜祥志先后突破2600大关,进入世界前100名。其中叶江川连续9次在排名榜上稳居20位左右,为男棋手树立了榜样。女子排名榜上,我国的谢军、诸宸、许昱华、王蕾等保持在前10名,一国有3-4人进入前10名,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现在,我国有国际等级分的棋手已经增长到238人,比1996年的60多人翻了两番。2001年10月的一项统计表明,中国棋手的平均等级分名列世界第一位,说明我国整体的水平正日益提高。
二、国家队的建设、训练体制的完善 1.人才高速公路 国家集训队自1986年成立,一直是我国培养顶尖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名将、新秀,长江一浪推一浪,带动整体水平不断攀上新高度。国家集训队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棋手,大家互相切磋,共同进步,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外国同行不止一次地表示,中国的训练环境十分理想,包括越南世界女子青年冠军黄澄清在内的不少知名棋手都有意来我国取经。
国家少年集训队自1995年成立,也选拔出一批有前途的苗子,其中徐媛媛、王瑜、倪华、卜祥志、赵雪等等已经开始在世界比赛上崭露头角,完全可以在将来挑起大梁。在世界少年赛上,中国队年年有金牌入帐。2001年,在青岛日报社以及姜幼年先生的协助下,我协会在青岛成立了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中心,计划今后逐步加强对青少年培养的力度。
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很关心集训队的成长,有望于年内批准建立正式的国家队。此项计划一旦落实,将使这条国际象棋的“人才高速公路”更加畅通。
2.中国学派 “中国学派”这个概念最早由英国权威杂志《国际象棋》提出,西方棋评家普遍认为中国棋手思维方式别具一格,对战术组合的认识理解甚至超出了西方棋手。协会副主席、技术委员会主任刘文哲就此问题发表论著,详细阐述了“中国学派”的棋艺理论,许多论点都是发前人之未见。他的专著《中国国际象棋学派》已经发行,其英文版也将于近日面世。此书的出版不仅是我国国际象棋成绩取得的一次总结,更有助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象棋理论体系,树立中国学派的形象。
3.全面培养,入大学深造 下棋是一项高雅的竞技艺术,要求棋手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为此,我协会和国家集训队批准了一部分优秀选手进入大学深造,收效显著。目前,谢军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的博士生,秦侃滢、王蕾、王频是上海财经大学攻读国际投资的硕士生。还有不少棋手就读名校的本科,如诸宸(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系)、许昱华(北京大学法律系)、彭小民(上海财经大学投资系)、章钟(南开大学新闻系)。棋手们普遍认为,在大学的学习能够全面的充电,开阔视野,提高对棋的认识。
“国际象棋队有一支高学历的人才队伍。”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而且在我国体育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2002年,我协会正在实施另一重要举措,计划与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共建国家少年集训队,对学员进行全面地培养。这项计划已经得到刘彭芝校长的大力支持,有望于今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员。
4.走出去,请进来 我国的地理位置远离国际象棋中心——欧洲,客观条件上受到一定限制,但这并不妨碍国家集训队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训练手段。2001年7月,我协会聘请世界著名棋手沙洛夫访华执教,学习了许多经验和方法。作为首位外籍教练,沙洛夫向我国年轻棋手传授了新颖的理念,让他们了解到经典理论的精髓。
我协会还于1997年、2000年两次派遣诸宸、章钟、张鹏翔、余少腾等等有前途的棋手组成4-5人队伍前往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地比赛留学,为期二个月以上。同时也支持广东队2001、2002两次留学荷兰。棋手们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三、国际象棋运动的开展 1.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关心 国际象棋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关心密不可分。从原中国象棋协会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就曾经亲自过问国际象棋发展的情况。近年来,李铁映同志始终关心项目的成长,并亲自担任我协会的名誉主席。最近国家集训队获得几次个人、团体世界冠军之后,李铁映同志都在钓鱼台接见棋手,并设宴款待。
国家体育总局一也直给予协会以高度重视,伍绍祖同志、袁伟民同志都曾亲切接见棋手代表,在会上为国际象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局长助理何慧娴女士作为我协会的副主席,为项目的发展作了许多实事。
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江苏、山东、浙江、海南等地的领导也很支持项目的发展,使得各地的工作开展都相当顺利。中国棋院和各地方棋院的领导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作出了贡献。
2.普及工作 a. 爱好者人口跳跃式增长 1996年末的一项非正式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国际象棋人口由1991年谢军夺冠之前的2-3万,迅速成长为100万左右。而最近又传来好消息,据浙江丽水星球棋牌有限公司的商业数据,全国主要棋具厂商在去年一年内共生产、销售了125万副国际象棋棋子,由此推算,我国初晓国际象棋的人口有可能接近500万。其速度之惊人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国际棋联对我国的普及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b. 国际象棋进课堂 在教育部体卫艺司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我协会的努力,国际象棋“启智魔杖”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随着教育部“三棋进课堂的通知”的下发,国际象棋将成为学校的选修课,此举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国际象棋人口,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更肥沃的土壤。
c. 成立地方国际象棋基地 2000年,中国国际象棋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实验基地在上海威海路第三小学成立。最近,计划批准成立广东澄海市城南小学和江苏无锡东北塘小学两个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这两所小学共计7000名师生都会下国际象棋。
3.比赛网络 我国目前协会备案的一年国内、国际比赛总数约为60项,比1997年前多了三分之一。迄今为止,我国全国性的传统比赛有“李成智杯”、“棋童杯”、“广播杯”、“希望杯”等等,参赛的规模也日渐扩大,千人以上出席的赛会已经不罕见。这些比赛面向广大青少年爱好者等业余棋手。
专业赛以团体赛和个人赛为主,两大赛事在赛制上作了革新——团体赛采取个人瑞士制,个人赛则是淘汰制,与世锦赛接轨。另外,全国体育大会也把国际象棋列入正式项目,比赛形式为25分钟的快棋,有利于新闻报道。
自1997年来,我国举办的国际比赛无论从形式和规模上,都比以前更胜一筹。重量级的赛事诸如1999年女子世界冠军赛决赛、1999年亚洲团体锦标赛、2000年世界杯、2001年中国国家女队与世界女子明星联队对抗赛、2001年中俄对抗赛、2002年中美对抗赛等等,使中国成为了亚洲国际象棋的中心。
4.多渠道的社会支持 a. 企业家的赞助 多年来,马来西亚的陈振南先生一直我协会的顾问和热心朋友,他出资举办的 “陈振南杯”国际特级大师赛已经是世界知名、亚洲最高的顶级大赛,创出了我国本土赛事的名牌。他还为中美对抗赛、中俄对抗赛等重大事件出谋划策,起了重要作用。
新加坡实业家李成智自1992开始捐巨资设立“李成智国际象棋基金”,并建造李成智图书馆作为国家集训队的训练场所。“李成智国际象棋基金”的款项先后举办了国际特级大师赛、4届北京国际公开赛、10届全国少儿冠军赛、多次裁判教练学习班,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象棋的开展,成就卓越。还应特别提到年高德劭的侯祥麟部长,他既是我协会的顾问,也是“李成智国际象棋基金”管理委员会的主任,他的经验和智慧也是大家的宝贵财富。
冯炳荣先生和温州荣星集团一贯是我协会的热心支持者,帮助培养了诸宸等优秀的棋手。可喜的是,随着国际象棋知名度的提升,更多的企业家把目光投向了这里。上海围城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将与我协会共建国家集训队,置地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惠普、广州日报集团、北大资源集团、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东方滨江大酒店、上海美丽园大酒店、北京华园饭店、北京中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参与了比赛的赞助,北京李宁运动用品有限公司、北京利百姓纯净水有限公司也出了力。上海财经大学虽然不是企业,但它一样举办了两届“上财杯”,创造了大学办赛的新模式。相信在未来,国际象棋会吸引到更多的赞助。
b. 政府部门的赞助 沈阳市政府在近年给予国际象棋高度重视,斥巨资在棋盘山建造棋牌中心场馆,承办女子世界冠军决赛、世界杯、亚洲团体赛、世界城市锦标赛等等超大型赛事,其意义和影响都是深远的。国际棋联为此特表彰其为对国际象棋发展有特殊贡献的城市。
c.新闻宣传 1997年以前,我协会就与众多媒体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我们的合作又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央电视台开设了固定的国际象棋栏目,每周播放三次,其收视率一路看好。谢加之战、2000年世界杯和奥赛、2000和2001年世锦赛都有过直播和录播。报章杂志也在连篇累牍地宣传国际象棋,几乎只要是报纸,都会定期报道国际象棋的新闻。1998-2001的四年间,国际象棋每年都能登上各大媒体评选的十大体育新闻榜,可见新闻界对我们的支持。
我协会还定期出版刊物,向广大爱好者提供精神食粮。《启智魔杖——国际象棋进课堂》等图书都是协会的推荐读物,而《电视讲座》、《教程》等等,这些总数已经超过300种的教材先后被共青团中央等单位机构采用,成了我国国际象棋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3.国际象棋进奥运、亚运 在我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大好形势鼓舞下,我协会正致力于于国际棋联合作,力争推动国际象棋进入奥运会。据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的消息,总部设在科威特的亚奥理事会已经宣布,2006年多哈亚运会组委会提议把国际象棋列入多哈亚运会的正式项目。如果得到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的批准,国际象棋将会第一次在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协会的运作、机构设置 1.裁判、教练的培训 自1997年以来,我协会着力培养一批年轻的裁判和教练,以适应比赛和训练的需要,其中初级、中级教练员培训班多次,高级教练员培训班一次,全国裁判培训班三次,计划中今年将开展国际裁判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我国裁判的水平。1998年,黄希文、李继祖、李昂、文根洪等被国际棋联批准为我国新的国际级裁判。
2.称号、等级分制度的规范 自2000年开始,我协会对称号、等级分条例作了修订,以规章的形式对棋协大师、棋士级别称号的取得作了规范,并将国内、国际等级分并轨,统一计算。
3.日常运作、机构设置 近年来,我协会的日常工作由孙连治、林峰负责,白岷、刘英、李元聪等同志分管具体工作,大家各司其职,爱岗敬业。根据今后任务的需要,我协会拟增设女子委员会、资格审查委员会等机构设置,跟上形势的发展。
4.对外交流 最近5年的期间里,我协会的对外交流频繁。卡尔波夫于1997、1998、2000年三次访问中国,其轰动效应一时无二,不仅吸引了新闻记者的眼光,客观上也给了中国棋手一个近距离观察偶像的机会,这才有了日后张鹏翔战胜偶像的可能性。
此外,我协会利用奥赛、世锦赛、国际棋联执委会等场合,与世界各国的棋界人士增进了解,并为一些国际赛事牵线搭桥,为棋手创造了比赛机会。同时,我协会认真、友善的态度也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好评。
五、今后工作的重点 1.巩固和提高比赛成绩 女队的水平目前在世界处于领先,今后的重点是保持领先优势,培养人才梯队,作好新老交替的工作。男队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争取早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成绩是立身之本,只有男队女队齐头并进,才能保证这支队伍的生命力。
2.加强国家集训队建设,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国家集训队是中国国际象棋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所有队伍的管理要常抓不懈。经常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帮助队员认识个人和国家、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克服个人主义倾向,尤其是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集训队的张伟达教练多年来抛家别子,在队里埋头苦干,他的典型事迹就是教育的生动范例。
3.进一步推动群众性国际象棋运动,培养一批忠实的棋迷 分析爱好者的年龄层次可以发现,绝大部分都是少年。他们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和各式娱乐休闲的潮流,很大一部分爱好者随时间推移而迅速流失。我协会今后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在大专院校开展活动,培养一批有能力、有实力的忠实棋迷。
4.制订裁判员、教练员的培训计划 随着比赛的增多,裁判员的培训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我国大约需要6-8名精通业务的高水平国际级裁判,而有能力完成地方赛事的国家级裁判则需要约30人。如何培养出一支精干的队伍,这是当前的课题之一。
爱好者数量的增加,也给人才的遴选提供了方便。如果能够涌现出更多叶江川、徐俊式的教练,那么成材的周期将缩短,也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5.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探索市场化道路 我协会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更好地完成管理的职能,合理引导各项赛事的时间、经费安排。
在市场化的问题上,我协会将逐步试行会员制,收取一定数量的会费,提供爱好者咨询、比赛、交流、学习等方面的服务,同时也能解决协会运转经费的补充。
六、小结 总的来说,在过去5年多时间里,国际象棋的运动成绩得到了提高,国家集训队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国际象棋在我国稳步发展。可见我协会的工作是有成绩的,这也是在座各位的一起努力的成果。
今后,我们将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加强团结、振奋精神、扎实工作,把我国的国际象棋运动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主席 陈祖德
|
转载于:林塔网
|
|